一、“民”以“和”為貴
秋收冬藏,大雪紛飛。2020年12月17日,資環學院袁京副教授帶領環境與工程系16名煙臺專碩研究生首次集體參觀山東民和生物科技股份。山東民和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父母代肉種雞籠養企業。為什么會選擇這家企業作為研究生涯參觀實習的第一站呢?隨著接下來陳經理的講解和參觀,同學們的疑惑一步步解開。
在觀看宣傳片的過程中,同學們敏銳的抓住了“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等關鍵詞,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已經成為了畜禽養殖業的主要發展趨勢,這滿足了國民對于優質蛋白質的需求,但是隨之帶來的是大規模養殖場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如果得不到完善的處理處置,將會給環境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在聽到民和年產量可以達到3億多只雞時,同學們臉上都浮現出隱隱的擔憂:生產這么多只雞,我們的環境是否可以承載隨之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呢?
二、生態農業,惠及民生
2008年,民和建立了生物科技公司,并擁有了一套完整的生態農業產業鏈。養殖產生的雞糞和污水經過一定比例混合,進行厭氧發酵,發酵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于發電以及供暖,沼液和沼渣分別經過膜濃縮和堆肥可以生產很優質的有機肥,而發電機的冷凝水也可以和供暖水循環利用。同學們不禁感嘆,這是“資源”與“能源”的雙贏。
可是,雞糞本身是一種不太適合直接用于厭氧發酵的原材料,民和為什么選取這種方式作為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主要途徑呢?原來,這是由于雞糞的特殊性,在飼養時,除飼料外還需添加一些小的石粒等堅硬物質幫助雞消化,于是雞糞中會含有這些雜質,因此需要進行水解等預處理,而水解預處理為厭氧消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特別地,同學們還注意到了民和的一項惠民項目——沼氣民用工程。民和生產的沼氣替代了周邊村民的煤氣,大大降低其生活成本,也提高了村民生產生活的安全邊界性。聽到這里,同學們都有些慨然:看來,我們將來不僅要從事環境工作,還肩負有重要的社會責任。
三、變廢為寶,轉臭為香
進入到堆肥區時,同學們紛紛帶起了口罩。以往只是在書本和文獻中了解到堆肥會產生惡臭氣體,但是真正進入堆肥廠,才能有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而同學們也真正的看到了堆肥過程中是如何進行進料,布料,翻堆,篩分等操作的,以及對堆肥過程產生的高溫和臭氣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原來在一次堆肥中,堆體真的能產生很高的溫度以至于堆體可以散發出白色的煙霧。從事多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研究的袁老師為同學們仔細講解了各個環節,結合上課的內容,同學們的記憶更加深刻。堆肥的產品,最終會變成具有泥土芬芳的綠色有機肥料返還給大地。同學們紛紛表示如果能夠親自參與完整的堆肥實驗,將令人厭惡的畜禽糞便轉變為無毒無害無臭的可利用資源,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四、勤于思考,覺知躬行
通過一下午的參觀,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民和目前的廢棄物處理處置方式是否是最優解,是否還有可以優化的可能?堆肥過程的臭氣如何進一步控制?產業鏈是否還可以進行適當延長?除生產高效葉面肥之外,還可以生產哪些高值化產品來提高收益?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同學們不斷深入學習,不斷探索實踐。最后,希望資環的莘莘學子們通過更多的校內學習、校外實習,都能收獲秋的成熟,迎接春的希望。心懷“解民生之多艱”的校訓,不負韶華,砥礪前行。(資環學院 陳杰 供稿/供圖)